line+TALK· 漫谈 13 | 生活在别处——一份来自新加坡新青年的自白
2020 / 01 / 02

 

 

 

line+游学为鲲鹏之背跳脱出固有的思维枷锁
切实地阅读建筑
迸发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历经游学反思所得,line+TALK便是度身定制的发声台
新鲜而有趣的视角观点在此集结
丰富而激烈的思想观点在此碰撞

 

 

 

新加坡作为全球生活品质最高的城市和国家之一,其吸引力来自于何处?

 

本期TALK由line+新加坡游学团队A2&A3组建筑师李三见 / 黄广伟 / 范烨静 / 周洋 / 张群晨 / 何雅量,为我们演绎一位南洋理工留学生在新加坡的所见所感所思,带你从校园逛到市区,从组屋逛到公寓,全方位感受这座城市的独有魅力。

 

line+小剧场

 

小周(周洋饰)是一名留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建筑学学生,他决定在毕业前和同学小李(李三见饰),小黄(黄广伟饰)再逛逛校园和市区里的博物馆。

 

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小周面临了第一个难题——买房。新加坡建屋局秘书小范(范烨静饰)建议年轻的小周首选组屋。经过小范的一通分析,小周觉得“组屋”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就在这时,小周从妈妈(周一晗友情出演)那得知了自己不可告人的家世背景。而且妈妈已经暗地里联系了新加坡房产一姐张姐(张群晨饰),为小周挑选购置豪宅。

 

小周到底该如何选择...

 

 

 

01

 


主讲人:李三见


“带你参观南阳理工!”

 

 

南洋理工位于新加坡的西面,距市中心一小时车程,它是一所由新加坡政府建立的大学,1991年在原来的“云南园”上建立扩建。整个地形分为两个部分,西面是教学行政区,东面是生活配套区。由于校区很大,所以今天只带大家逛三个建筑。

 

 

▌ 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VS梨花女子大学校园中心 ▌

 

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Media;ADM),是南洋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与多米尼克·佩罗设计的梨花女子大学校园中心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以生态、绿色屋顶为主要设计亮点的学校建筑,因此两个建筑可以互为参照对比。

 

从位置来看,ADM在南洋理工校园的中心,庭院相对私密性更强,平时可用于丰富的活动,属于比较内向型的房子;梨大校园中心位于校园入口,交通流线更直观,公共性更强,屋顶上的绿化带既联系两边高差,同时也可以供人们行走。

 

▼南洋理工的内向庭院和梨大的公共走道


 

 先驱和新月学生宿舍  


新加坡RSP和伊东丰雄共同设计。由八个“Y”型宿舍楼组成,共可容纳1250名学生。建筑的原始地形留有莲花池,在此基础上,通过景观打造湿地环境,形成中心景观庭院,也利用雨水收集和净化。


▼中心景观庭院



平面布置简单高效,核心公共空间在Y字形中间,底层设有小花园,部分端部设有镂空的空中庭院。立面上由双层铝管组成百叶,与墙留有距离,能够遮挡新加坡猛烈的阳光。




 北学习中心  ▌


与其说北学习中心是一个楼,不如说是向学生开放的空间,建筑的公共性极强。由地面的人行通道串联起一系列活动、讨论室和小剧场。从顶视图可看出其三角形的建筑形态。设计上也紧密结合了南洋理工的地形高差,连接了两处不同标高。


▼北学习中心




02



主讲人:黄广伟


走出校园,去市区逛逛文化建筑!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2008年,新加坡政府推行“文艺复兴城市规划”,对国家美术馆进行改扩建。设计要求整合两座纪念性历史建筑——前最高法院和市政厅,要求既尊重原有的历史肌理与建筑整体性,同时打造一座高端的美术馆。


Studio Milou的设计方案以两个特色鲜明的设计元素回应政府的要求:一是优雅的新屋顶结构,自上方将两座大楼连为一体;二是底部的纪念性下沉广场,自下方将建筑整合起来。广场通过四座巨大的楼梯与主街道出入口相连,服务游客参观流线,并设有主要的营运设施。


▼概念草图,由掐丝金属和玻璃组成的屋顶,将两个建筑连成一个整体


▼通过大台阶连接最高法院屋顶的高差,形成有趣的活动空间



 新加坡国家设计中心  

"It was about not over designing,it's about designing just enough."



由SCDA担纲设计的国家设计中心,是对原有修道院和教堂进行保留和重构。设计手法非常克制,在原有庭院内加盖玻璃天窗,形成内向的中庭,并穿插四个半透明的盒体,形成了一系列互相连接的公共和私人空间。


▼结构内部呈敞开式朝向中庭


“新、旧交错”是个恒久的主题,建筑的改建已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对建筑的改造有四个方式:Preservation (保持、保护)、Restoration( 修复)、Adaptive Reuse ( 适宜性再利用)和Reconstruction( 重建)


这两个项目,都属于适宜性的再利用。旧建筑的再利用往往会改变或者调整原有建筑的使用功能,当旧建筑被赋予新功能时,空间的重组是必要的。但是,新功能与旧形式也应始终保持各自一定的独立性,建筑才能在保存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又为新的使用者营造出独特的情景空间




03



新加坡的住房情况分为两个时期。建国前可以追溯到1900年,由于世界大战整个亚洲住房紧张,公共设施缺乏,于是政府建立新加坡改良信托局,但居住情况仍十分紧张。建国之后,总理为了一改之前的状况,大力推举组屋,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建屋局也在同一时间成立,奇迹般地为超过80%的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组屋受政府支持,价格非常低廉,2500-3000新币/ ㎡(13000RMB - 15500RMB),并且在五年之后可售。


▼新加坡住宅产品多样化



 新型组屋式住宅的代表:达仕岭  


达仕岭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市中心的西南边缘,享有极好的景观视野。建筑立面灰白相间,由极简主义风格的超高层建筑群组成。同时还拥长达500米的空中连廊和屋顶花园,是新加坡第一次由国际竞赛征集的公共住宅开发项目。


▼达仕岭组屋,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空中连廊和屋顶花园


七栋50 层高的摩天大楼分别由第26层和第50层的高空天桥相连,天桥上均设有空中花园。一二层均为停车场,三层是幼儿园活动室等社区配套空间。新加坡的社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城市精神在这里得到体现,不论新旧,组屋小区均没有围墙,所有人可以自由出入,所有公共设施实现全民共享



 杜生系列  


位于女皇镇玛格烈通道和杜生路交界处的杜生阁(SkyTerrace@Dawson)组屋,是政府在杜生区展开的“再创我们的家园”计划下的项目之一,由五座40至43层高的建筑组成。


其主要特点是茂密的园林景观,拥有一系列主动和被动式的休闲空间,为更广泛的社区交流提供了场地和绿化环境。它还应用了诸多可持续性技术手段,例如滴灌技术、雨水集蓄、生物贮水池和太阳能系统。户型设计也颇具特色,顺应两代居的新型理念,完美契合现代年轻人的需求。


▼景观怡人,拥有大量休闲空间的杜生阁


杜生庄,与杜生阁的设计理念相似却不相同,是从地面到顶层自由穿梭的舒适型高密度公寓。底层商铺等公共空间生活化,景观绿化与公共空间完美契合。X型的空中连廊更加精致特别。豪宅般的顶层空间和视野广阔的绿化景观,使其享有“新加坡最美组屋”之称。


▼“最美组屋”杜生庄




04



主讲人:张群晨


“买豪宅的人看这里!”


新加坡的豪宅和组屋最大的不同,体现在私密程度、配套设施和景观营造上。新加坡地处热带,特殊的气候条件使这里的住宅不受朝向的限制,再加上一些特殊的计容政策,新加坡住宅的形态、组合更加自由和充满想象力。


由OMA设计的翠城新景 ,打破了传统的垂向设计,由31个水平展开的居住单元模块组成,相互交错的室内外空间打破了建筑与景观的边界,创造了舒适的住区空间。


▼体块的相互交叠,居住空间与公共开间和自然景观相融合


由伊东丰雄设计的嘉御苑, 由4栋隐于绿地之中的多层住宅和5栋享有城市景观的高层住宅组成,整个建筑形态呈一棵树状,向上生长的曲线造型与阳台预留的种植槽相结合,呈现自然与艺术气息。


▼像树一样的“逆生长建筑”



 材质  



 公区和景观  


公区和景观是公寓和组屋区别最大的地方。空中花园是独栋公寓的标配,做得最有特点的是Scotts Tower,空中花园在四个朝向上都拥有良好的景观视野,并用曲线造型来强化视觉效果。Nouvel 18则通过设置很多通高的空中花园来丰富立面,使花园在水平方向和纵向上联系起来。



低密度组团占地面积较大,景观和公区通常在底层布置,通过架空和景观的联系来营造社区。嘉御苑,把水景分为景观水池、浅水池、深水池,通过三个层次的处理,创造了具有趣味性和设计感的空间。




 入口和归家流线  


新加坡的组屋没有入口和围墙,与城市道路和公共空间自然衔接,强调开放性,而公寓入口空间的处理则更强调小区的私密感。ScottsTower,设计师通过刻意抬高地坪产生高差来营造私密感。Nouvel 18则从地库层入户,和灯光结合一起设计形成具有指向性的入口。圣汤马士8号利用首层的景观廊架把公区围合起来,不仅遮挡了来自路面的视线,同时将两座塔楼联系起来。华利世家因为在城市综合体之上,所以做法类似于城市酒店的入口处理,通过暖色调的立面材质来强调它的标志性,入户空间也类似于酒店大堂。


▼手法各异的入户体验



 房型  


▼由于自然气候条件不同,居住观念、生活习惯差异,中国人和新加坡人眼中的“理想户型”有很大差异



▼新加坡“豪宅”中的非标户型并不少见




05



主讲人:何雅量


新加坡的思考:离开了“文脉”,我们又该如何谈论建筑



它似乎是一个生长在热带雨林的,由混凝土及钢铁构成的有机生命体。


新加坡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大杂烩,如果我们去阅读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是由整片绿化,到人们开始兴建房子,在港口或者没有树木的地方规划城镇,随着发展,绿地越来越小,房子越来越多,但是在城市中依然还留有自然,并且由绿化将整个城市串联起来,成为非常理想的人居状态,一种“亚马逊雨林”似的存在。


▼由自然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我们在亚洲的第一个重要的建筑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重新思考大学教育建筑的机会。在信息时代,校园中最重要的是社交空间,在这里学生们能够聚会或是无意中碰面,并在这里互相学习。”


————Thomas Heatherwick


▼Thomas Heatherwick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建筑师,做了很多非建筑的设计,包括公交车、椅子、香水、桥梁、奥运火炬等,被称为设计鬼才。图为他设计的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以下简称学习中心)是一个人工混凝土塔楼的结合体,塔楼环绕在中庭周围,把每一个人都聚集到这里来。这里的各种角落空间、阳台和花园,都为非正式的学习提供了场所。


建筑共设有十二个塔楼单元,通过一个围绕中庭的交通流线把各单元串联起来。地处热带,中庭也就成了最关键的天然换气口,使得围绕塔楼教室的空气循环最大化。而室内房间都有静音的制冷设备,代替了传统的高能耗的换气扇。


▼模板预制的混凝土挂吊的施工现场和最后完成的立面效果


建筑强烈的场所感令人震撼,引发了主讲人的思考。现代建筑在中国传播实践以来,有一个大的时代问题,在结构体系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从原来比较小的空间尺度向更大的尺度转换,如何延续原来的合院空间。


关于对待建筑学材料的态度,路易斯·康曾说过“砖,你想成为什么”。几千年以来人造的建筑和大地的关系曾经非常和谐,但是自从材料革新以后,这份人与自然的契约被打破了,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与自然关系和谐


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国家,传统沿袭并不漫长,在新加坡的建筑师不会像在中国一样讨论在地文脉。所以当Thomas Heatherwick设计学习中心时,他可以思考建筑本身的指向,一个学习、交流的地方。


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来组成空间。因此学习中心的整体建筑,所有空间和细节非常整体、简单、同构。似乎就是一个生长在热带雨林的,由混凝土及钢铁构成的有机生命体。这就是材料对空间的表现。


“营造一个场所使其材料符合其受力特征,使其每个构件都有其意义,使其空间尺度变得适当,使其与大地有机结合,使其最终回归自然,而其差异性,其空间记忆(文化的),其象征意义,交与拥有它的人们”


——何雅量


TALK 现场照片


line+小剧场画外音


「生活在别处」以戏剧性的手法为大家演绎了一出新加坡新青年的生活,串联起了多个新加坡的建筑项目,住宅、公建、学校、酒店。建筑师们实地考察后反思,再到分享交流,从“别处的生活”里来,最后回到“生活”里解决问题,终究是在极力营造更好的生活空间。


 line+游学小彩蛋 



搞怪有趣又干货满满的新加坡游学也在两期精彩的分享会中完美地落下帷幕,期待后续日本游学团的分享。



(部分项目照片来源网络)

shar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