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筑一事对话孟凡浩:“机智”的建筑师不多,他算一个
2020 / 07 / 16


2017年1月某日,杭州东梓关回迁农居初步建成,孟凡浩在微博上随手发了几张照片。等他再翻开微博的时候,这组被人称为“江南水乡”的建筑群迅速燃爆网络。


——这不就是梦中的理想田园?

媒体报道纷至沓来,美国“Discovery”纪录片请它入境,《唐顿庄园》的导演也来踩点……不仅如此,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中国建筑学会一等奖、 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田园建筑优秀实例、英国Dezeen Award Winner、意大利A’Design Award Gold 金奖、意大利The Plan Award Winner、加拿大AZ AWARDS Finalist、美国Architizer A+Award 评委会奖等重量级奖项接踵而至外,世界重要建筑展览也常常发来参展邀请。

这是孟凡浩的首个乡村建设项目。

但正是这个项目,整整两年时间内不仅颠覆了他对乡村的认识,还几乎用上了他所有的“机智”。

一个“机智”的建筑师

孟凡浩  |  不要叫我“乡村建筑师”


  看“机智”建筑师如何说服村民

乡建热潮轮番迭起。在市场经济席卷城市过后,城市的边界不断向乡村拓进,但直至最近10年,乡村才真正被再一次“发现”。

2013年,国家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5年,“特色小镇”建设风潮兴起;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随后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政策的不断倾斜,大量资本进驻乡村。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传统江南白墙黛瓦肌理质感的变化的现代化呈现。摄影:姚力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古村落浮出水面。什么样的乡村才算美丽,如何让传统村落死灰复燃?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在对“一刀切”式推倒重建思维的反思之下,建筑师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而时至今日,杭州东梓关回迁农居作为乡建的典型案例仍然备受关注,被政府、大众、建筑圈三大不同的群体反复提及。黑瓦白墙、连绵屋顶、曲折巷陌,东梓关回迁民居不仅勾起不少人的童年乡愁,还真正激活了有着1500年历史、处于衰败、常住人口一度只剩300户的乡村。随着人口回流、新村民入驻,诸如各类文旅等新产业的发生,这个新型社区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但这个正因为“中国韵味”而出圈的设计,最初村民并不买账,经历了各种“打怪升级”。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院落空间。东梓关一栋46户,每户占地面积120平米,带着设计“新杭派”民居这个命题,孟凡浩调研之后从吴冠中的画获得启发,用抽象的现代语言重构了传统民居的屋顶,连续的屋顶将所有建筑“串”起来,形成了一个“绵延着”的村落。摄影:姚力。

“最初我们以为,很多村民会留恋传统老房子,结果经过调研才发现,住进几层设施条件好的小洋楼是很多人的愿望。”但面对政府提出的“新杭派”命题,同时对于想要复兴传统乡村的孟凡浩而言,如果盖一个类似城镇的房子或者假古董,那还不如不参与。

“最初有些村民觉得我们的设计‘四不像’,根本就不接受,但是一个设计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如果建筑师完全听从每一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恐怕这个民居今年都盖不完。”在乡村做设计,建筑师要和各方“博弈”,有时候必须要强硬,但有时候就必须妥协。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摄影:胡栋

不同于在城市做设计,只需完成方案即可,施工遵照方案执行,但在乡村,施工队可以“反客为主”。东梓关回迁民居是由一家最低价中标的施工队执行,执行中途,施工队认为造价过高,孟凡浩只得修改方案,比如把石头压顶换成了仿石涂料。

而城乡之间的思维差异更时时考验着孟凡浩的“机智”。“如何与村民们沟通,改变他们过去的观念并接受我们的设计理念,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 摄影:shiromio


·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是一个开发的空间,从街道上可以看到村民活动中心和农居。摄影:赵奕龙

每一堵围墙的高度经过专门的设计,从而形成一个尺度上讲究的院落,但向往欧式别墅开放式花园的村民不喜欢“遮挡视线”的墙,在施工现场有的直接自己改建。“为了说服他们,我把胡雪岩的故居给他们看,给他们讲古人讲究高宅大院,而且以前有钱人家的墙越高,就说明越有钱。”这样讲,村民就明白,最后除了已经改建好的四户,其他都照原计划进行。“跟村民沟通,你得站在他们的立场和需要,用他们的视角和语言去解释,如果一味讲传统院落等很高雅的名词,恐怕很难得到认同。”

在景观种植上,村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城里人喜欢在家中种树,而不少村民则担心树会遮挡阳光。有的村民甚至表示自家十米之内不许种树……“各种各样的要求”,都在考验着设计团队的解决之道。

“我觉得,建筑师在介入乡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克制自己特别个人化的自我表达,不能将自己先验性的思维强加在他们身上,要说村民听得懂的话,将更多的话语权让给村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筑师更多的是一个专业和职业的身份,去辅助真正的使用者,完成一种由下而上和由上至下的双向互动、协调和平衡。”孟凡浩说。


  “不要叫我乡村建筑师”

6月15日,在中国“四大神盘”之一的成都麓湖,我见到了来此汇报方案的孟凡浩。有人告诉我,很少遇到像孟凡浩这样的建筑师,能一次通过麓湖总设计师罗立平的审核,毕竟罗立平以“最偏执、最折腾、最自虐”著称。

孟凡浩中长发配一身黑衣,高个子,娃娃脸,第一眼让人想到日本动漫里的学霸,第二眼又让人觉得像是摇滚歌手。

总之,和那个在其他媒体上展现出学术范儿和高冷范儿的状态不同,孟凡浩本人很接地气。他翻出和朋友们在一起出游的照片,绘声绘色地讲起当时品尝美食的经历,比谈关于建筑的严肃问题更有兴致。

· 从左至右依次为:孟凡浩、戚山山、朱培栋、庄子玉与米其林大厨(中)。图片源自孟凡浩


其实不论是在乡村设计需要“机智”,还是和业主合作,孟凡浩认为“沟通”能力对于建筑师而言都极其重要,面对不同的人,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建筑除了扮演技术施展的角色,更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而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本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第一个大型城市项目杭州办公园区“西溪首座”练就。

西溪首座面积高达25万平米,而孟凡浩不仅参与建筑设计,还担任项目负责人,在历经整整4年的时间里,锻炼了强韧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相比于以前只做设计画图,从灯管、线路到幕墙、景观等所有细节,孟凡浩深度参与到建筑落地的各个过程中,“跟建筑相关的什么问题都遇到过了。虽然不敢说设计能力有多大进步,但对组织管理能力和跨专业知识综合性的锻炼非常之大,以后做其他任何项目,心里一点都不慌。”


· 西溪首座。摄影:姚力


· 西溪首座。摄影:黄金荣

西溪首座是一个花园式的办公区。园区四面临街,采用了大围合、大开口、大尺度的设计手法实现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而玻璃幕墙加上铝复合板打造的遮阳百叶,是整个园区的标志性表皮特色。

他们在低密度的办公群中结合景观带,在屋顶、下沉庭院和园区中顺地势起伏设计了立体景观。整个园区汲取了传统建筑的手法,由四个L形体量围合而成,中间散落地放置建筑体块,形成围合之势的同时,实现了中部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 渔乡茶舍。摄影:夏至


· 朔·美术馆工地照。摄影:吴清山


事实上,除开西溪首座,杭州西溪安达仕酒店、湖州英迪格酒店、朔·美术馆、云南弥勒东风韵艺术中心、渔乡茶舍、威星智能仪表总部等等设计,都出自孟凡浩的手笔;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从城市大型公建、品质人居,再到文化文旅、度假酒店,他的设计涉及诸多类型。

· 威星智能仪表总部 


· 杭州西溪安达仕酒店 


· 云南弥勒艺术中心 © gad · line+ studio

“我觉得在城市和乡村做建筑设计本质上没有太多差别,只是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孟凡浩说,“所以不要称我乡村建筑师。”


     “更不要用情怀绑架我”

孟凡浩被人提及较多的建筑还有飞蔦集·松阳陈家铺,是一次将乡村存量空间激活并产生价值的尝试。

当地两栋已经破烂濒危的传统民居,被设计改造成一个小型的民宿度假设施。屋子里已经腐烂的木结构换成了轻钢结构,通过落地大玻璃窗,内部的居住空间与外部的山野风景产生呼应。

·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摄影:杨光坤


·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摄影:史佳鑫


·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图片源自飞蔦集

相比于它的巧妙设计和美,在县城酒店都只能卖出每晚300元的情况下,飞蔦集·松阳陈家铺的酒店能卖出2000元的价格,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让村民收获了实际的经济价值。

“有的人觉得做乡建就显得更有情怀,在城市设计建筑的就是逐利,于我而言,这两者并不冲突。任何一个项目,我都更看重其中设计的价值。”孟凡浩说。

在他看来,城市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改善,而乡村需要探索新模式的可能性。“所以,请不要用‘情怀’来绑架建筑师。如果事务所的商业运营没有做好,维持不了团队的持续运转,那么做公益就等于海市蜃楼。”


· 摄影:章鱼见筑


· 故乡的云·九女峰书房,摄影:金啸文

而单单从最近完成的设计、位于山东的九女峰书房来看,它商业上的成功让一个无人问津的贫穷乡村成功“被看见”。虽然今年疫情爆发,但这朵“云”一样的空间仍然在五一节吸引了10W+的人流,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地标”。

“第一次去看地时,站在山顶,遥望泰山,直观感受就是希望以轻微触碰土地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收纳视野的空间,用轻盈漂浮的形态与周围稳重的山体形成对比。”孟凡浩解释说。加上工期很赶,他的团队采用了轻质钢架和玻璃,营建了一个简单飘逸又充满灵动的空间。

· 摄影:章鱼见筑


· 故乡的云,猪圈变身最美的咖啡厅九女峰书房。


· 由老旧农宅改造成的民宿。摄影:金啸文

“虽然有人说九女峰书房,表演性太强,有点太过于迎合商业规则,但直面商业化的市场,是我的选择。这个项目从策划开始,我们的目的就是想让它引起话题性,并带来引流的效应,同时会借助媒体去加强传播。我也不会介意它被人说成是‘网红’,毕竟它带来了实际的经济价值。”孟凡浩仍然不会把情怀、深奥的建筑学名词挂在嘴边,他更看重实际的效果。

尽管如此,在考察途中,每当看到一些村落只能沦为推倒或者复制式设计的命运,他还是会惋惜于自己没有时间参与进去。

他最后若有所思又好像在扪心自问,“建筑师跑村子里去,花钱盖房子,虽然有时也能拿点奖什么的,但那到底给村子带来了什么?设计的建筑能带来多大的社会性?在社会发展的全产业链中,设计有没有产生作用?我想这是很多有责任感的建筑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希希
撰稿  |  希希
摄影  |  详见图注
校对  |  WANGLUD1
设计  |  明明

shar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