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LINK丨空间赋能:孟凡浩&朱培栋设计实践作品展开幕式暨研讨会
2020 / 12 / 18
空 间 赋 能

孟凡浩&朱培栋设计实践作品展
开幕式暨研讨会



  ----------------------

空间之于建筑师
是被创作与创作者的既存互动
还是指向全新世界的能量磁极

……



gad · line+ studio主持建筑师
孟凡浩 & 朱培栋


多年耕耘
三年成长
总结 – 慎思 – 展望


 
12月20日(周日)13:00
line+LINK特邀8位座谈嘉宾
以“空间赋能”为题
呈现line+成立三年以来的设计探索
挖掘其多元化实践背后的共性与内在脉络
共同探讨“空间赋能”策略下建筑设计的更新与迭代



「 嘉 宾 介 绍 」
Guests

  学术主持  

李翔宁 | Li Xiangning

建筑评论家 / 策展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院长




  评论嘉宾  
(按姓名拼音顺序)


刘宇扬 | Liu Yuyang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创始人 / 主持建筑师



鲁安东 | Lu Andong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 建筑系主任



曾群 | Zeng Qun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裁 / 总建筑师



张斌 | Zhang Bin

致正建筑工作室 合伙创始人 / 主持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客座教授



张雷 | Zhang Lei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创始人 / 主持建筑师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周榕 | Zhou Rong

知名建筑学者 / 评论家 / 策展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庄慎 | Zhuang Shen

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合伙创始人 / 主持建筑师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教授




「 展 览 导 言 」
Preface


空间赋能——限定条件下的价值释放
李翔宁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触发了史无前例的建设热潮。如果说早期城市建设以粗放型为主,那么近年来高度市场化的社会需求和互联网背景下日新月异的空间使用场景则催生了对品质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一种介乎传统大型设计院和小型工作室之间的新型设计组织机构开始出现,孟凡浩和朱培栋共同创立的gad · line+ studio便是这当中的一个代表。

初看line+的实践,它似乎很难被简单归类。一方面,在设计主体上,它既有大型设计院和设计公司的成熟度和品质意识,又兼具小型工作室的研究性与探索精神。另一方面,在项目类型上,它既以专业性介入大型公共和商住空间的塑造,又借助创造力,以“小”见“大”,激发文化和乡村的活力。如果说大多数建筑师往往执着于对某种形式或是材料的可能性进行探索,那么在line+的实践中,它们往往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方式(means to an end),通过它们,来完成中国建筑市场的限定条件下的设计价值的释放。

△ 空间赋能diagram

“空间赋能”作品展致力于通过四个实践场景——自然场域中的在地营造、城市空间中的边界重构、高密度类型的机遇挖掘与区域尺度下的有机发展——和四项赋能策略——模式赋能、形式赋能、材料/工艺赋能和类型赋能——为line+的多元化实践描摹出一个内在的脉络。它既是一个工具库,也是一套方法论,多种赋能策略在不同实践场景中,互补互力,相得益彰,编织起一张交织的“空间赋能”能量网。

以设计驱动,为空间赋能,line+在应对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4 大实践场景  |  Four Sections 


“自然场域中的在地营造”
呈现乡村和自然中的营造探索
“城市空间中的边界重构”
关注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开发与渗透
“高密度类型的机遇挖掘”
在既定商住类型中发掘新的设计机遇
“区域尺度下的有机发展”
 探索规划尺度下的类型方法
 



 4 项赋能策略  |  Four Strategies 


“模式赋能”

模式赋能往往与特定社会语境和政策执行相结合,以设计推动开发范式的创新,引发传播热潮的爆点,最终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发展

“形式赋能”

形式赋能关注建筑本身及其与周边的关系,专注于具有新意和品质的空间体验的创造,寻求与自然和文脉的融合


“材料/工艺赋能”

材料/工艺赋能源自对建造本身的思考与探索,既包括对传统和民间材料与手工艺的学习与传承,也涵盖了对当代材料的创新型应用


“类型赋能”
类型赋能则以类型学为切入点,或是通过新类型的移植,或是通过传统类型的重组,来挖掘设计机遇。此外,在区域尺度的项目中,类型往往成为一种方法,构成了城市有机更新的起点


 21 个设计作品  |  Twenty-One Projects 


工艺再生 / 材料表达 / 建造探索

自然形式 / 触媒形式 / 文脉形式
类型重组 / 类型移植 / 类型方法
传播引流 / 文化先行 / 开放模式

△ 部分参展项目



 48 个建筑模型  |  Forty-Eight Models 

 空间 / 场所 / 造型 / 结构 / 材质 / 细部
变换维界  不变真实

△ 部分参展模型



 新书发布  | 《空间赋能》

“正如英国评论家罗恩穆尔(Rowan Moore)所指出的,建筑既是满足实际需求的工具,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而在当下的中国,建筑的后一种作用或许早已远超前者。它不再单纯地解决功能性要求,也成为了一种媒介,传递着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line+的实践显得尤为独特。它既不沉醉于对某种特定形式或是材料的探索,也不仅仅满足于建筑的经济价值创造,而是直面当下的新趋势,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年轻一代的空间使用方式和美学趣味做出直接的回应。它的设计策略致力于平衡经典建筑学的要求与当下消费文化逻辑的迭代,致力于通过建筑来完成设计价值的释放。在此,“价值”则不仅包含隶属于建筑学范畴的材料的、建造技术的或是空间上的创新,也指以设计为触媒,在更大范围中、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李翔宁


△ 《空间赋能》 摄影:陈曦



李翔宁作序
刘宇扬,Aric Chen撰文评论
30个作品
600余页
以设计驱动,为空间赋能


空间不是我们的终点
而是我们的工具
以空间赋能作为核心策略
来实现当代多维度背景下建筑学价值的更新和迭代
以创新构形作为底层驱动
来探寻纷繁场景中使用者与空间的活力链接之源头



「 流 程 」

SCHEDULE



  时 间  

2020 / 12 / 20  周日
13:00 - 14:00 开幕式及观展
14:00 - 15:00 作品分享
15:00 - 17:00 研讨对谈

17:00 - 17:15 新书发布



  地 点  

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B幢1F&2F




  展 期  

开幕式后,展览将不限期定时向公众开放
开放时间:12月20日后,每周三、周六下午
因接待能力有限,敬请参观者提前预约

 预约方式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





展览名称:空间赋能——孟凡浩&朱培栋设计实践作品展
主办单位:gad · line+ studio
学术支持:李翔宁
策展顾问:高长军
展览概念:莫万莉、黄钰婷
策展执行:方怡、祝骏
展陈执行:祝骏、张思思、叶莉莎、刘欣慧、奚燕纹、付钰
展览插图:李三见、徐天驹、杜梦颖、盛逸涵、叶子
项目摄影:赵奕龙、章鱼见筑、存在建筑-建筑摄影、王策、陈曦、孙磊、杨光坤
模型摄影:陈曦、孙磊
媒体支持:Architecture China、有方、安邸AD、gooood谷德设计网、建筑实践、archrace、青年建筑、一人一城
shar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