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栋先生在浙江大学建筑学院发表 “多义的边界”主题讲座
2019 / 03 / 28


2019年3月28日,受浙江大学建筑规划学科联盟(ZAP)和浙江大学学生建筑学会的邀请,gad · line+ studio主持建筑师朱培栋先生为浙大建筑学院的学生及老师分享了一堂以“多义的边界”为主题的讲座。


朱培栋首先介绍了自己对边界的定义,通过举例自然界和建筑中“有形的边界”、“模糊的边界”、“无形的边界”,阐述了他对边界的思考,并结合他主持的四个不同时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享,包括浙江音乐学院,英飞特桐庐园区,古墩路小学,英飞特电动汽车充电站。以近十年来对“边界”问题的思考和其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阐释了建筑师是如何在专业视角下对复杂多变的设计需求进行回应。




讲座结束后,朱培栋与浙大师生对“边界”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姚冬晖教授首先指出,“边界”可以与“中心”对应思考,浙江音乐学院呈现了场所气质推进的过程,通过核心价值的挖掘与表达,建筑所扮演的角色位置由边界转换为中心。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其设计作品所体现的人文思考,可以为如何定义城市气质提供一个范例。



问答环节中,浦欣成老师针对边界的尺度进行提问,朱培栋作了详细的回应。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对于校门一侧的大尺度建筑主要有两点考虑因素:①周边环境方面,要使建筑与周围统一和谐,未必是保留真实的环境,而是创造可控的环境,相较而言,被筛选过的场景可能更加宜人;②声环境方面,声障的设置使得校园体量非均衡分布的结果更具合理性。建筑在边界的超尺度呈现,实为多角度综合考虑下的选择。


此外,王晖教授站在老师与学生的立场上提问“有关博士生研究与建筑师设计的关系”。朱培栋在回答中充分展现了学习与工作时对于突破“自我边界”的尝试:一方面是为突破知识边界所作的努力,乐于探索未知结论,并希望在将来的研究实践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是追求极限的热情。他表示设计师是社会资源的整合者,与各方“博弈”以获得最优结果是必要的。

最后,朱培栋鼓励同学们要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去回应问题,不断突破技术的边界与自我的边界。

shar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