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TALK·漫谈 12 | 活体城市——新加坡历史规划与“花园城市”
2019 / 12 / 27

 

 

line+游学为鲲鹏之背跳脱出固有的思维枷锁
切实地阅读建筑
迸发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历经游学反思所得,line+TALK便是度身定制的发声台
新鲜而有趣的视角观点在此集结
丰富而激烈的思想观点在此碰撞



 

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因其高效的城市规划与自然的建筑生态而闻名。这个迷你岛国,开放,包容,充满想象力,蕴藏着巨大能量。本期TALK由line+新加坡游学团队A1组建筑师张尔佳、谢宇庭、朱骁靖和胥昊,为我们梳理新加坡的历史发展与绿色建筑,来解读这个“花园城市”背后的故事

 

 


01 狮城历史和规划

 

 

主讲人:张尔佳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 建筑学学士

 “要在建筑里看到时间和光线的痕迹”

 

 新加坡以“花园城市”闻名,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及城市尺度的梳理,我们来看它是如何发展成为“花园城市”的。

 


历史背景

 

 

19世纪前新加坡属柔佛王国(马来半岛历史上的封建王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经济、贸易和战略的重要港口城市,被誉为东方的直布罗陀,多次被强国侵略占领。19世纪初被英国占为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侵占,二战结束后,英国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1963年与马来亚联合邦组合成新的国家,即马来西亚。两年后因爆发种族冲突,新加坡被驱逐出联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独立建国。

 

独立后的新加坡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自身资源无法支持发展经济,便以节约、创造和再利用资源为基本国策

 


城市规划

 

以新加坡和杭州老城区(主城五区)对标,新加坡国土面积(719.1平方公里)与其近似,常住人口(564万,2018)为其1.5倍,GDP总计(3239.07亿美元,2017)为其3倍。


城市尺度:新加坡(左)与杭州老城区(右)

 

新加坡自殖民时期开始填土扩张工程,共有三个阶段,前期主要为滩涂围填,建国后几乎同步进行海滨围填和离岛围填。

 

以天福宫为参考坐标,从沿海逐渐演变为被高层CBD包围

 

新加坡的城区功能规划上,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新填的土地上,远离生活区,商业中心设置在老港口,公共空间/娱乐/农业等主要在居住区以及城市周边。

 

新加坡区划图

 


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

 

促使新加坡发展“花园城市”战略的初始动因是为了治理过度发展工业后的环境、改善生态与人居环境,同时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而建立良好的基础条件,也为稳定政局和提高民众凝聚力。

 

自60年代至90年代,新加坡全面实施建造“花园城市”阶段,以点状的形式在城市范围内分布花园,形成网络化、一体化的绿色系统。21世纪后,点线平铺完成后,逐渐发展立体项目,包括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转而进入“花园中的城市”阶段,目的是将“花园”从城市点缀逐步发展为城市轮廓

 

“花园城市”阶段成果

 

植被率:1986年36%(左)2007年47%(右)

 

新加坡为发展可持续性采取了两条重要措施,一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二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新加坡三面环海,无内陆河流,雨水成为可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在全城范围内建立集水区,分为受保护集水区、河口蓄水池、城市骤雨收集系统。屋顶绿化设置收集雨水的蓄水池,通过管道输送至水库储存,满足供水需求和城市防洪。

 

屋顶绿化系统

 

近年,新加坡主要以强制性法规和经济鼓励的方式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可持续性花园城市的发展。 

 

 


02 会呼吸的建筑  

 

 

主讲人:谢宇庭


line+95后年轻建筑师

“设计是想象力与生活的邂逅”

 

以WOHA事务所在新加坡的绿色建筑实践为线索,分别从平面布局、体块组合、建筑立面、景观立面四个方面,解析和总结四点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开放连通的场地

平面布局

 

在平面布局上,积极利用地面层,与周边景观尽可能连通,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为城市提供可穿行通道,增强城市的通达性。

 

 

注:
①将原本庞大坚实的建筑基座转为大型产能屋顶,将逐渐削减的的上部体块转变成架空的可植栽的通透地面,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②新加坡艺术学院建筑整体由下部的剧场和上部的学校组成,底层架空的区域创造了可穿行空间,“通道”连通了不相邻的街区,缩短了人们步行的路径。
③城镇社区中心项目的场地设计从毗邻的线型公园出发,多条路径直接通到建筑中庭,景观与建筑完全渗透。
④放大廊道尽端的空间节点,外挑阳台为封闭的内廊设置延伸活动空间。


 

多孔舒展的形体

体块组合

 

为遵循建筑通风、遮阳为主的防热要求,建筑师提取东南亚传统民居大屋顶、深挑檐、架起的地面、木料编制的墙面等元素,将其抽象后运用到创作中,使建筑形体整体呈现出一种多孔舒展的状态。

 

 

注:
①城镇社区中心项目共设置了6个平行体块,彼此之间由巨大的开敞中庭分割,中庭朝向盛行风向,与公园无碍连通,通风效果极好。
②绿洲酒店垂直方向上挖出三个六层高的空中花园,调整建筑气候的同时使得酒店的功能布局更加合理。
③滨海湾金沙酒店产能屋顶形成伞状,支撑体中布置酒店的商业空间。
④杜生庄组屋每四个体块为一个单元,住宅体块与交通核(电梯厅)之间通过露天的空中街道或平台连接,垂直方向上每12层设置一个通高两层的空中花园,为一个“村落”。增加了建筑通风和绿化面积,也提供了邻里交往的场所。


 

多元渗透的界面

建筑立面

 

建筑师基于自然通风的诉求、“疏松多孔”的建筑形态和对东南亚传统民居的编织立面的参照,形成了可渗透的界面策略。

 

 

注:
①阿丽拉酒店餐厅高墙采用可渗透的界面方式,增加室内通风的同时营造特殊的光影效果。
②万科云城立面上大面积开窗,在每层外墙2.1m高处设置导光板,利用自然光的两次反射,为房间深处提供照明。
③遮阳可以减少室内进热量来降低室内温度或空调制冷负荷以达到节能目的。从前期的纽顿轩公寓采用大面积金属遮阳板,到中期的杜生庄组屋结合立面综合遮阳,绿洲酒店绿化遮阳,WOHA根据项目特点采取不同的遮阳方式,遮阳构件与建筑关系逐渐融为一体。


 

多重交织的景观

景观立面

 

“唯一保有自然的方式就是把它整合进我们的建成环境中”,是WOHA对景观设计的态度。他们运用景观与建筑的多重交织使作品一改常见高层建筑严肃冷峻的形象和单调呆板的空间,而呈现出活泼欢快的表情和让人安居的气质。


 

注:
①包被式景观指建筑被包裹或覆面的景观,赋予建筑柔和亲切的表情,蕴含时间的可变立面,加强了建筑的遮阳和隔音效果。绿洲酒店外挂植物的维护走廊,红色金属穿孔板为绿色爬藤植物提供了生长的空间,并逐渐成为建筑表皮的一部分。
②景观与建筑穿插互动,随着建筑形体的错落而改变。皮克林酒店综合运用底层架空保留基地绿化,模拟沉积岩的车库层,“岩层之间”渗出的绿化,第五层空中平台的水池与绿化,客房区每隔四层的悬挑公共阳台绿化,每层外廊绿化和局部屋顶绿化以及室内绿化。
③内隐式是指隐藏在建筑内部不易被察觉的景观设计,例如,绿洲酒店的洗手间采用局部屋顶透空的自然采光通风方式,以茂密的绿植墙为主界面。




03 WOHA典型案例分析



主讲人:朱骁靖


河北理工大学 建筑学学士
“根植地域,根植场所,根植文化,用建筑传达美和情感”



WOHA对绿色建筑提出了五个综合性评价标准,绿化回报率,即地面和立体的综合绿化率;社区空间回报率,即该项目对公共活动的空间支持;城市空间回报率,即该项目对城市空间的贡献;生态系统贡献率,即生物的多样性;能源自给率,即雨水回收、太阳能的使用以及生态农场自给自足的可能性。以WOHA在公建、酒店、人居、城市四个类型的典型案例回应绿色建筑策略。



海军部村庄

公建



▽ 形体生成


▽ 概念图


▽ 首层实景


▽ 绿化平台,右图的铁链用于雨水回收系统


▽人行流线


▽ 立体雨水回收系统剖面



▽ 立面采用格栅起到被动式遮阳的效果



绿洲酒店

酒店



绿洲酒店实现了十倍的绿化率,项目的主要核心概念,一是绿化覆盖全立面,二是内部功能的疏通形成空中的立体绿化庭院


▽ 利用三种L形的体块对应不同的功能,并围合出三个不同朝向的绿化中庭


▽ 在不同的体块上布置绿化层,并附以红色网格立面,覆盖二十多种藤本植物

▽ 立体绿化剖面:三个绿化中庭,一个顶层庭院,围合成通顶的立体空间


▽ 消防直梯贯穿建筑


▽ 分段垂梯适应不同功能


▽ 首层架空


▽ 绿化庭院


▽ 顶层庭院



杜生庄组屋

人居



▽ 概念生成:杜生庄组屋以空中村落为核心概念,四个体块的转折形成多孔立面的形态效果

▽ 项目的南北侧均是城市绿化景观


立体城市概念项目

城市



根据政府提出的每一平方公里容纳十万人的设计目标,以多个垂直单行平行并排,顶层配以城市配套的水平交通和公共设施,构成基本单元进行叠合,形成立体的垂直城市。


▽ 概念生成


▽ 立体城市




04 “城市灰”



主讲人:胥昊


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学硕士  师从王澍
“形式功能的完美结合往往是自发性不可控的建造,
设计通常是一种本能”


灰空间早期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广泛应用在现代主义建筑中,打破了先前僵化了的建筑设计机制,主要表现在底层架空、屋顶花园、流动平面等架构。


由于新加坡特殊的建筑规范和政策,底层架空和花园设计尤为常见,通过归纳总结,浅谈在此次游学过程中看到的灰空间设计和延伸感触。



底层、顶层架空

关键词:传统 公共 流动 归还


“牛车水”老街传统骑楼现状(左)与旧貌(右


较为封闭的人居空间(左)与完全开放的商铺(右)


相较建国初期,现在的骑楼状态更具流动性和公共性。骑楼的改造和扩建也是基于面宽不变,在狭长空间里设计不同的功能体量。无论是完全对外开放的商铺,还是较为封闭的人居空间,都能保证架空层的流通性。


达士顿六善酒店


达士顿六善酒店室内


达士顿六善酒店是传统骑楼改造后的高端民宿酒店,保留了基本面宽和单元体量小的特点,东西向的山墙面完全打开,院落空间与室内空间相互渗透,使得室内外界限不再明晰。


设计·乌节


建筑师利用屋顶空间设计为适合公众交流休闲的场所,并完全对城市开放,用以填充乌节路城市公共功能的空缺。


FUNAN


FUNAN屋顶活动空间


FUNAN是购物商场,建筑师在屋顶设计了空中庭院供周边街区的住户活动。屋面设有下沉的玻璃庭院,为商场室内提供采光。


杜生庄组屋(左)杜生阁组屋(右)


由WOHA设计的杜生庄组屋和SCDA设计的杜生阁组屋针对不同人员流动的导向性设计了相应的策略。杜生庄组屋底层架空设有商业配置,四层屋顶花园设有停车场,并对整个街区开放;而杜生阁组屋正好处于国家规定的绿化带区域,向建筑内延伸绿植为主要设计策略。



中部架空
关键词:邻里 建筑使用者 私密 垂直院落


中部架空常见于酒店和住宅,有助于推进邻里关系,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属于较为私密的空间。


钱江时代住宅(王澍,2007)


钱江时代住宅平面


在钱江时代住宅项目中,王澍在居住单元平面上做了很多架空庭院,仅供同层的住户使用,是既公共又私密的状态。


海军部村庄


海军部村庄的体块间设有架空空间,在新加坡倡导生态绿化机制的背景下,融入了许多生活化的场景。


亚豪酒店


亚豪酒店在不同朝向的体块间置入了不同的架空庭院,供居住者使用。



现场提问:

本次TALK的主题是“活体城市”,请问要如何理解?在游学过程中具体是从哪些方面来关注“活体城市”?



line+建筑师王雨斌:

新加坡得益于它的热带环境和发展战略,我们看到的建筑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庇护空间,也是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场所,例如WOHA做的概念城市项目,在居住层面上叠加一个新的平面作为植物生长的平台相对来说,我们大多数建筑是死的,植物无法在上面生长,建筑与环境是相间离的关系;而新加坡整个城市都是活的,自然可以在建筑上表现,两者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新加坡是一个花园城市,建筑的底层架空后归还于公众,用于城市公共活动,我们可以在任何的建筑底层自由进出,是一种脉络疏松的状态。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相关政策支持和建筑设计都处于高度活络的状态,总体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活体城市。


gad · line+ studio 建筑师 王雨斌


最后,line+主持建筑师朱培栋为本期TALK总结。


gad · line+ studio 主持建筑师 朱培栋


新加坡的历史、城市结构、生态建筑案例分析,再到灰空间的延伸拓展,我们看到的新加坡是一个“多孔”的状态。任何可以进入的空间,不仅是为人提供的,也是供给植物、动物和生物多样性的。新加坡从政治制度到法律法规,然后再到目前执行的系列策略来看,建筑师为公众所做的事情,也从某种程度上演绎了活体城市的不同维度。游学和TALK都是为大家提供方式进行感知,无论是到现场,还是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都会变成有效记忆的一部分,为未来设计提供参考


TALK12现场照片


下期TALK将由line+新加坡游学团队A2&A3组带来「生活在别处」。从另一个维度讲述关于新加坡的游学见闻。


(部分项目图片来自网络)

shar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