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与城市梦:孟凡浩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军械库主题展
2021 / 10 / 29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受总策展人MIT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Hashim Sarkis之邀,参加位于军械库Arsenale内的“我们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主题展。此次展览主题意在建立一种新的“空间契约”,在政治分歧与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呼吁建筑师思考可以使我们从容地共同生活的空间。



△ 军械库 Arsenale


“乡愁与城市梦”是参展人孟凡浩在当代中国视野的现实场景与发展图景中的思考,也是其在实践过程中对展览主题“共同生活”的真实观察——我们在为城市人治愈“乡愁”,为乡村人圆他们的“城市梦”




展览包括其三项实践作品——东梓关乡村复兴实践飞蔦集·松阳陈家铺渔乡茶舍,分别从新型社区构建、存量建筑再利用、公共空间营造三个方面诠释和回应了“不同群体将如何生活在一起”的命题。





01

我们如何共同生活?




作为建筑师,我们一直游走在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地理环境中,同时为城市人和乡村人进行着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建筑实践。


期间发现,中国的城乡关系像是一座“围城”——城市人对垂直发展的城市密度感到厌倦,“回归乡村”成为其抚平心绪的一剂良药;乡村人则对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怀有猎奇心理,“进城”是一件时髦的事。两个群体间错位的诉求催生出的空间生产成为城乡作用的重要载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单向流动的城乡联系转为双向融合。






东梓关乡村复兴实践、飞蔦集·松阳陈家铺和渔乡茶舍这三个案例是“乡愁”与“城市梦”的交集场所,以不同的空间形态、建筑功能、建造策略等展现出当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也是由建筑空间生产所引发的对新型城乡混合体的模式探索。


△ 平面图


△ 立面图



同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们无法亲临现场,这对无论是模型制作,还是现场布展,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基于这个背景条件,展陈设计尽可能降低现场布展工作难度,提出较保险的方案保证远程运输和远程布撤展的可实施性。



展览位于威尼斯Arsenale军械库,无遮挡的百余平米展览空间中,展陈设计将运用建筑微缩模型、数字视频、平面图像等多种媒介,在斑驳的欧洲历史建筑中还原生动的当代中国城乡生活图景。





02

新型社区构建

杭州富阳东梓关村复兴实践

建筑设计:gad



| 真实的展陈组织

1:30微缩模型完整再现46户居住单体的建筑形态,平面布局反映了村落的肌理,模型支撑柱的底面作为单元组团的投影,直观地表达出组团形态的多样性,呈现出有机的聚落总图关系。同时,我们在其中选取典型的8户家庭及村民活动中心,将其剖面打开,真实还原空间的使用状态及生活场景。


△ 生成图解


在组团模型的间距尺度上,我们在真实的街巷尺度和观展尺度间寻得适当的比例,观展者可以自由走入街巷之中,以人视点的角度真实地感受尺度关系,体验村民的日常生活,从而形成一种街道空间、本土生活和观展体验的互动关系。




连续的、不对称坡屋顶是东梓关民居的另一设计要点,是由江南民居的曲线屋顶提取、解析、抽象演绎而来的。在展览模型中,我们将屋面单独抽离出来悬浮在半空中,提供多角度的观察视角,也极大地丰富了展厅内的竖向空间层次。


△ 轴侧图




在展览流线的起点处,我们从项目背景、设计表达、实景呈现、社会影响、东梓关营造记纪录片五个方面影像展示东梓关村的全生命阶段。




|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

村民活动中心是东梓关全体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竖向分解的场景模型真实地展示了活动中心流动的空间体系、本土化的材料语言和自发性的使用场景。与大多数因长期封闭而失去活力的村民活动中心不同,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以连续起伏的钢构屋面与多个小尺度的单元盒子共同构建出“大屋檐下的小世界”。



开放的空间体系满足不同时态下的功能需求和生活场景,集会、看戏、广场舞、书画展、棋牌放映,包容的空间姿态回应不同群体的聚居需求,以建筑为媒介构筑起“村庄活力源”。



| 城乡融合的聚居形态

在过去的三年里,东梓关村借助媒体传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流量效应,从而激发新的商业和产业的生成,促发原住民回归和包括艺术家、青年创业者等新人群的流入,形成了一种新的乡村社区模式,是一种超越城市和乡村的聚居形态。




因此,我们选取了8户典型家庭——古琴家庭、种菜家庭、土灶家庭、栖迟民宿、校长之家、书法家庭、植物家庭、茶室家庭,分别代表着这个新型社区中不同的生活状态与聚集模式。




A03-古琴家庭

一位陕西传统手工艺人在政府扶持下租赁村内的一栋民宅,在此制作古琴、传播传统文化。





A06-种菜家庭

两位老人在自家园子里种满了蔬菜,过着最朴素的农村生活。




A22-土灶家庭

五口之家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家庭,在院子里做农活,在新家里用传统土灶做饭,延续以前的生活习惯。




A20-栖迟民宿

中年夫妇两人把自己家装修为“栖迟民宿”,并亲自经营。民宿是村子里的新业态,也是当地人自我经营创收的新形式。








A32-校长之家

60岁的退休老校长的一家七口人居住在此,室内装修和布局都延续了传统的中式风格。





A26-书法家庭

一位从城里来的艺术家将民居改成了复合功能的空间,一层用于书画展览,常有知名画家来此展览,二三层用于经营民宿。





A53 -植物家庭

一家三口居住,院子里栽满了植物,室内装修是精致的城市样板房风格。




A57-茶室家庭

文艺青年情侣两人搬离城市后来到东梓关,将民居改为茶室,为游客提供一处品茶歇脚的地方。








03

存量建筑再利用

飞蔦集 · 松阳陈家铺

建筑设计:line+ & gad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是由两栋传统民居改建而来的度假民宿,传统夯土墙包裹着的是并置的新旧结构和交替的城乡生活方式。为此,展览选择一种竖向拆解建筑结构和横向展示使用场景的模型体系。



在深入研究松阳民居聚落的乡土建构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运用传统手工技艺修复夯土墙体,更新门窗系统,提供较好的建筑物理性能;建筑内部是由轻钢结构体系搭建的轻盈骨架,为适应乡村地域特殊的施工环境,结构杆件、室内隔墙等均由工厂预制,现场装配建造;并植入由当代生活方式引领下,乡村建筑的全新使用功能和空间品质。





新旧结构并置的夯土建筑在治愈城市人“乡愁”的同时,也为乡村人提供发展“城市梦”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存量建筑的科学再利用,对其所处的传统村落做出了与发展并行的保护。





04

公共空间营造

渔乡茶舍

建筑设计:gad & line+


“渔乡茶舍”顾名思义,便是在有山有水、烟雨朦胧的水乡渔村中营造一处品茶的好地方。



风景界面最大化和体量融于环境是建筑设计的两个基本出发点,因此在展陈设计中,我们将渔乡茶舍模型纵向剖开,清晰地展现出建筑与环境的消解关系、建筑自身的组织路径。完整的鸟瞰模型嵌在实体左下角,从另一个维度表现出建筑形体与山体间的咬合关系。模型的混凝土粗糙质感也还原了项目建造中运用的特殊的木模板混凝土材质。







相较常见的乡村建筑的传统坡屋顶、分散布局、乡野材料、木构工艺等形式手法,渔乡茶舍通过对地形的借用、对体量的消解、对材料的再思考,呈现出在江南典型的乡村山水环境中,公共空间营造的另一种可能性。




05

“乡愁”与“城市梦”间的思考


“我们如何共同生活”是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续性探讨,是针对当下时代分歧与冲突之外的思考与空间建立。“乡愁与城市梦”是一次着眼于中国当代现实矛盾的实践性探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新与旧,基于人性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下,借由建筑完成人与自然的完美沟通。



从人口流动和空间集聚的角度来看,在城乡互动和融合发展的过程,城市化离不开乡村人的融入,乡村建设也离不开城市人对乡村的向往。“乡愁”与“城市梦”不只是空间诉求和符号愿景,是城乡关系联动的群体表象,也是重构城乡关系的内核驱动。在人群需求和建筑设计的相互作用下,随之形成的是多功能混合的、多群体聚居的场所,而如何融合处理混居群体对共享空间、文化空间产生的新诉求,成为我们在空间生产中对城乡人群聚居新模式的持续性思考。









项目名称   Rural Nostalgia | Urban Dream 乡愁与城市梦展陈设计

所属展览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主题展

项目地点   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Arsenale

设计单位   line+建筑事务所

设计时间   2019.09-2021.04

展览面积   106㎡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   孟凡浩

设计负责   何雅量、胥昊

设计团队   祝骏、邓皓、葛震亮、王雨斌、邢舒、王昕宇、涂单、李胤赜

项目执行   方怡、何雅量

纪录片拍摄   左靖工作室、飞蔦集、陈曦

视频剪辑   刘欣慧、陈钰凡、石凡成、方思韬

微缩模型制作   石凡成、楼诗媛、方思韬、孙阳、薛羽卉、孙殊荻、陈钰凡、陶思序、陶思言、刘怡敏

建筑模型制作   杭州天涵建筑造型设计有限公司

现场执行   杨啸

展陈摄影   柳炫竹、陈曦、全球知识雷锋、杨啸

shar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