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浩:用想象创造不可知的未来
2019 / 06 / 18

 

ID =《室内设计师》
= 孟凡浩

 

ID 谈下自己的求学与从业的经历。
求学、从业这两个阶段的经历对我影响深远。我师从张雷老师,最大的收获是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策略,以及价值观的树立。设计一定是基于限定条件下的分析、推理进而形成的结果。这也是南大建筑教育中提倡的设计方法——实事求是地从调研开始,围绕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回应场所环境,最终形成设计中的策略。在生活中,我和张老师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毕业之后先到杭州,考察过几个国有大院之后,感觉gad这样的民营设计机构的氛围更吸引我。创始人邬晓明、王宇虹先生都是一批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建筑师,他们不是只想做一个商业化的大公司,而是希望紧扣时代旋律和社会热点,把公司做成一个“百年老店”。在gad这个平台,各位前辈都是实战中的高手,他们教会我怎样把房子盖得有品质感,如何精细化设计;同时,设计的后续支持也特别给力,结构机电专业的同事水准也都非常高,好的设计也需要高完成度来实现,即便是乡村实践,也需要这种品质感。

 

ID 哪些设计师对你最有启发?
伟大的建筑师也会分很多类型。彼得·卒姆托,他的作品比较小众,相对而言比较超脱,但是他对材料的细腻使用,对场地的回应,对精神空间的塑造都做到了极致。扎哈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风格标签:无所畏惧,探索未来。无论是建筑界还是艺术界都深受其审美取向影响。

ID 事务所的定位与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一家有立场、有态度的设计事务所。我们希望能够密切地融入社会上各个热点领域,并且能做出一些示范甚至推动作用。我们既不是明星事务所,也不是传统设计大院,介乎两者之间,既注重商业逻辑,又重视文化在地性的挖掘。同时,我们也不会对城市、乡村进行明确的划分。我们的工作方式比较扁平化,主持建筑师直接带着年轻设计师一起分组做设计。员工数一直平衡在四十人左右,这是一个相对容易管控、拿捏的人数配比。人员都在管理半径之下,可以保证项目的数量、规模和品质,并且在头脑风暴阶段可以从不同方向做各种尝试。大家对工作的态度都是自我折腾、自我突破,这源于自身提升的期望而不是甲方的要求。

 

ID 认为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在设计中,最关注什么?
我认为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感知力和想象力。通过把敏锐感官的感知积累转换为厚积的经验,在遇到具体项目条件时才能够爆发出无限的想象。通过合理基础上的想象创造出不可知的未来,这才是设计的本质。最关注的是人工与自然的关系。建筑设计需要巧妙平衡人工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关系。

 

ID 最近在做些什么项目呢?
通过之前的积累,我们的设计慢慢地进入新阶段,在项目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引导权。伴随着业主层次的提升,我们也渐渐有机会将一些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考在实践中予以体现。最近主要在做两类项目:一类是文旅度假项目,另一类是办公园区项目。文旅部分我以帐篷客酒店做个例子。我们由原先追求精致的品质感转向回归自然,同时做了结构上的创新。现代人在钢筋混凝土中生活久了,便认为房子都该是这般坚实冷漠的模样,我们思考着如何能对这种惯性思维产生些不一样的启发。恰巧有位客户他想要以帐篷为IP,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将设计回归帐篷的本质:有一定的临时性并且非常轻盈。本着这个原则,我们在结构设置上都采用了装配式轻型钢结构,屋顶上则使用膜结构,营造出帐篷的质感,但房屋两侧却使用了非常粗野的毛石墙。与以往项目相比,这个项目里“房子”概念已经模糊,进入室内首先是粗犷的洞穴感受,紧接着抬头看到了白色的屋顶,又是非常轻柔的体验。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曾硬性规定山中就该选择坡屋顶、茅草房、木结构、混凝土……而是选择在如此好的环境中最适合它的那个模样。通过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之后融入了场地环境,使建筑拥有了回归感。整个过程我们尽力平衡“人工化的自然”与“自然化的人工”二者的关系 。前者即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后者为巧夺天工的人工景观。办公园区项目与以往传统的办公园区项目存在差别。互联网科技的更迭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技术的变革促使运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同时建筑空间的使用方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现代人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日趋模糊,只有公共开放的园区才能承载一个有活力的办公氛围。我们在杭州实现了一个完全开放的总部园区,它犹如一个城市的大公园辐射周边,激活区域。

 

ID 当下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什么?
 建筑师该如何实现更强的社会性。我们做了一个东梓关,激活了一个乡村,但我们不可能做遍中国千万个村子。设计永远是一种外力,如何在外力撤出后,依然可持续?最近我们在做一个尝试,贵州龙塘苗寨,由于公路的开通,物料运输日益便捷,村民们用砖头水泥加造卫生间,用铝合金门窗封闭美人靠。从表象看,这像是一种对传统村落风貌的破坏,但实则是他们真实生活需求的体现。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为了保持吊脚楼的原状而放弃现代生活的舒适体验。如果召集建筑师对每一个村落进行设计改造,那必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操作性不强。于是,我们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诉求,挑一栋房子以他们自发改造时差不多的成本做一个示范点进行推广,通过对比引导他们自发地进行美学选择。如果他们认可这个既解决问题又维持造价不变的方案,说不定就会竞相模仿。有策略性地去做一些示范点,且让村民们自发地去从众效仿,继而产生大面积推广,这时建筑师的社会意义便彰显出来了。

 

ID 谈下对个人以及未来的规划。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把手头的事情做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点做一些研究,继而通过实践予以检验,希望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突破传统设计师边界,而不是沉溺于做重复的设计工作。现在的建筑师身份与过去相比已有变化,更像一个导演、组织者、资源整合者,连接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有效整合之后,再完成自己最擅长的部分使项目效益最大化,便是我当下及未来对自己的要求。

 

ID 除了设计,还会有些什么兴趣爱好?
工作占据了我绝大部分时间,闲暇之余我会带着家人周游世界、旅行体验。一方面算是对平时陪伴时间不足的一种补偿;另一方面,旅行过程中的各种体验:美食、探险、极限运动……都在不断开阔自己视野,影响着自己的设计观。

 

撰文 立夏


本项目刊登于已出版《室内设计师》杂志 71期 (主题:新生代)

share with